4月23日上午,北京林业大学90后副教授戴璐刚刚迈出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就被近十位团队成员团团围住。跟随戴璐出来的还有两大箱教具,在刚刚抽到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一门课上,她用古建筑各个部分的结构模型,帮助学生认识结构的作用,同时也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感受结构,在认知古建筑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工匠智慧。
戴璐所参加的比赛,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简称“青教赛”)。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教师梁思思、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周峰、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高晓沨、四川大学教师朱桂全、浙江大学教师赵坤等5名选手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本次竞赛设置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思想政治课专项五个组别,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要求每名选手在赛前提交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16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对应的课堂教学节段PPT。决赛阶段,选手现场随机抽取一个教学节段,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并撰写教学反思。7名评委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分别打分。
(资料图片)
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1800多所高校的近50万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校(院)、市、省等多层级比拼,最终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1所学校的158名选手参加决赛并获奖。决赛选手平均年龄36岁,最小的28岁。
在戴璐看来,现在的大学课堂在不断创新,“相比于以往的教师讲授为主,如今我们会更加提倡或者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也会用到许多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
在参赛甚至备赛过程中,医科组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师朱桂全感觉自己的授课理念发生了转变。“以前我们觉得把知识灌输进去讲完就行了,但备课过程中,经过专家指导我才领悟到,教学过程中要把我们的教学思维体现出来。”
朱桂全回忆,以前他会直接把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或者结合临床案例告诉学生。现在,他则会在引导时不断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答案,并在实践中验证答案科学与否。
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教师徐晓雅决赛期间教授《项链》这一短篇小说时,除了给学生提供多重解读视角,还会通过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核心思想,用法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比如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有人认为是小说主人公与生俱来的虚荣心毁了她,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当时的法国阶级矛盾让她变得虚荣,“我会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虚荣,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造成的?”徐晓雅表示。
目前,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经成为参与面最广、学科门类最全、组织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高水平教学类竞赛,为一大批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历练、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2012年以来,全国总工会组织了五届高校青教赛和三届中小学青教赛,吸引逾百万教师参与竞赛,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为了鼓励这些不断成长的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明确,对于所有获奖选手,将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体现教育教学实绩,在相关荣誉表彰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国总工会也明确,对获得各组别一等奖第一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将在次年“五一”表彰中,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