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斌、王金南、朱彤院士领衔28家机构联合提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播报

时间:2023-06-03 16:33:58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由贺克斌、王金南、朱彤三位院士牵头,来自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等28个研究机构的40余位学者构建了中国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通过跟踪、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进程,识别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提出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形成政策制定、评价与优化的闭环,推动协同治理政策的落地实施。


(资料图片)

文章已于近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官方网站正式发表

近期,这项工作以Perspective(展望)形式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上。论文上线后得到包括AAAS旗下EurekAlert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科技新闻平台的关注。

国际知名科技新闻平台EurekAlert对这项工作的报道

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相同的来源,即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利用。因此,旨在缓解气候变化和控制大气污染的政策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研究认为这些目标可以作为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强大动力。

为了跟踪和分析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这项研究设定了18项指标,这些指标横跨五个关键领域:

-大气污染与天气气候条件

-结构转型进展

-大气成分源汇与减排路径

-健康影响与协同效应

-协同治理体系与实践

从机理角度看,其中一个关键见解是认识到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气候变化引起的气象因素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空气污染的形成、积累和扩散。同时,这些变化也会影响来自自然界的排放,如植被、沙尘和野火,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大气污染。

就公众健康而言,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传染病的风险增加,接触空气污染物导致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研究指出,公共健康保护应作为协同治理的出发点。

研究进一步强调,由于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具有共同的来源与过程,因此必须采取协同的治理措施。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碳排放为目标的战略将从根本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产生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研究同时提出,在规划碳减排途径时应考虑到未来的碳汇变化,以强化空气质量改善效益。

文章还指出,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可以产生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效益包括: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节省污染控制成本,改善经济结构,促进新产业,创造就业机会等。

在治理方面,研究主张建立一个协调减缓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整合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标准和经济政策。他们建议在选定的城市和行业推动政策试点,以便在更广泛的实施之前获得实践经验。研究团队的最终目标是为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治理建立一个理论框架,识别出中国在推动协同治理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一综合的、协同的体系将会使中国当前抗击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战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12015—2020年中国及重点地区PM2.5的年平均浓度和三年滑动平均浓度(a,b),以及O3最大日8小时平均浓度和三年滑动平均浓度的90%百分位数(c,d)。

图22015—2020年中国及重点地区的年人口加权平均PM2.5浓度(a)和人口加权最大日8小时平均O3浓度(b)的90%百分位数。

图32015—2020年,BTHs、YRD、SCB和PRD的年平均PLAM指数(a)、总辐射(J m-2)(b)和相对湿度(%)(c)的变化。

图4 2000—2019年社会经济的变化和结构转型的进展:人口(a),国内生产总值(b),一次能源消费总量(c),煤炭消费总量(d),电力装机容量(e),粗钢产量(f),水泥产量(g),汽车保有量(h),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i),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j),第三产业的百分比(k),能源强度(l),煤炭消费比例(m)、 石油消费比例(n),天然气消费比例(o),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p),火力发电比例(q),水力发电比例(r),风力发电比例(s),光伏发电比例(t),核能发电比例(u),新能源汽车拥有量(v),铁路货物周转率(w),水路货物周转率(x)。

图52013—2020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主要政策措施进展。

图6 1997—2020年中国各行业(即电力、供热、工业、居民和交通)和燃料类型/工艺(即煤炭、石油产品、天然气和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a);2019—2020年中国各行业(即电力、工业、居民、公路运输和国内航空)的二氧化碳排放月度变化(b)。

图7 2000—2020年中国人为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相对变化(a);2015—2020年各行业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变化(b)。

图8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

图9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路径。圆圈和三角形标记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

图10a, 70个城市二氧化碳峰值的计划目标年和2020年的PM2.5浓度。b, 2015年至2019年PM2.5年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城市级变化比较。c, b组中实线所包围区域的细节。

论文ID

原文题目Synergetic roadmap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clean air for China

引用信息Zhang, Q., Yin, Z., Lu, X., Gong, J., Lei, Y., Cai, B., ... & He, K. (2023). Synergetic roadmap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clean air for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16: 100280.

doi: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8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