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结膜炎再到咽喉炎,哪来那么多新冠“特色病”? 环球速看

时间:2023-05-10 09:25:36       来源:Y博的科普园

病毒没有“特色病”都不好意思见人

各XBB的株系在中国本土传播的病毒株中占比不断增加,网上二阳的传说也越来越多。之前XBB.1.5出来时,网上传说该病毒株导致腹泻。根据疾控中心的数据,中国检出的所有XBB株系病毒里,XBB.1.5和它的子支占了近30%,仅次于XBB.1.9的各分支[1]。


(相关资料图)

仅4/21-4/27这一周,全国病毒基因组定序的2096例病例中有230例是XBB.1.5各分支。按此比例,如今10%的新冠感染者得的是XBB.1.5。可是全国都没检测出XBB.1.5的时候,止泻的蒙脱石被抢脱销,等到XBB.1.5真在中国扎根了,不仅没人抱怨蹲坑时间长,反倒说是全国性咽喉炎。莫非之前买的蒙脱石如今派上了用场,阻止了坑位不够用的危机?

像XBB.1.5与腹泻,某个新冠病毒株有某种特色症状的传言并不少见。XBB.1.16传说专门攻击眼睛,引起结膜炎。新出来的病毒株,如果没有自带一个专门引起XXX的特殊技,都不太好意思和大家打招呼。

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某病毒株专门引起XX症状”,此类说法往往是一些经常传播谣言的网站传得最起劲,或是一些非医学、科学专业的大V在转发。权威科学机构和靠谱的科普博主,几乎从不说某个新冠病毒株专门造成什么症状。

这种现象其实也从侧面暗示不同新冠病毒株有“特色病”或“特殊症状”的说法不靠谱

“特色病”满足了对确定性的渴望

最近我在想为什么“某病毒株会造成某症状”这类话术能那么有市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面对疾病,我们心里希望有确定性。特别像新冠这种微小的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一方面让我们觉得这个病更加“神秘”,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期望有人告诉我们得了这个病到底是怎么样的,越确定越好。

专业的医学信息会说,大部分人感染新冠后的症状会与常见呼吸道感染类似,常见发烧、咽喉疼痛等等。从科学角度,这些症状信息已经非常明确了,可和普通民众想得到的确定性比,恐怕有不小距离。很多人想知道的都不是感染新冠后有多大概率会发烧,而是感染后第几天到第几天发烧。最好是告诉我,如果感染了,第几个小时开始发烧,再过多少个小时退烧,如果是25个小时,那不能告诉我说大概一天,因为一天是24小时。而且还要能说清楚,发烧会到几度,40度就是40度,不能说是39度以上。

老百姓想要的确定性标准太高了,专业的医学信息没法满足。但“某病毒株会造成某个症状”,可以满足大家想要的确定性。XBB.1.5引起腹泻,XBB.1.16专门造成结膜炎,都是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得了就会怎么样,刚好满足大家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时,特别缺乏的确定感。当谣言告诉你感染现在的病毒会拉肚子时,肚子舒不舒服是一回事,可至少心里踏实了。

在此层面上,新冠是小艾滋等谣言也类似。虽然说这话的人估计连艾滋病是什么也了解有限,可一旦有了小艾滋这个定性,这就是确定的绝症,确定的不好,也是确定性。

但这种确定性和那些特色病一样,是虚假的。新冠病毒是通过刺突蛋白感染具有ACE2受体的细胞,作为不是逆转录病毒的RNA病毒,新冠也没法整合到被感染细胞的基因组。而艾滋病的元凶HIV病毒感染的是一种免疫细胞——CD4 T细胞,作为逆转录病毒还能整合入细胞的基因组,成了伴随终身的病毒。完全不同的致病机制,导致了一个是急性感染(新冠),一个是慢性感染(HIV),但解释这些,涉及到一定的学术概念,远没有“小艾滋”三个字那么有贯穿力。

更何况在新冠具体病症上,科学真没法做到一些民众期盼的确定性。别说很难有一致性的病毒感染,就算是剂量、成分极为明确一致的疫苗接种,发烧等常见不良反应也是个体差异巨大。例如辉瑞/BioNTech新冠mRNA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55岁以上组打完第一针和第二针后的发烧、疲劳等常见不良反应比例[2]:

打了第一针疫苗后,34%的人记录有疲劳感,第二针是51%。这很常见,可第一针后还有三分之二,第二针后还有一半人没感觉疲劳,另外安慰剂里都还有约五分之一的人感觉疲劳。疫苗接种为什么导致疲劳这些常见不良反应?很多都是免疫反应的附属品。而新冠感染时的一些症状,如发烧等,背后也有免疫系统应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影子。可是即便用同一个疫苗,同样的剂量,每个人的反应都能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个体差异更大的病毒感染呢?

为什么严谨的科学机构不会告诉你感染新冠后哪天到哪天发烧,因为科学规律决定了,这些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能找到一些规律,比如不少人会有发烧,一般持续多久,就如同我们能总结出打完第二针疫苗常见不良反应比例高于第一针,但我们不可能提供具体到个人的症状预测。

很多人感染新冠后喜欢记录下哪天到哪天是什么症状,这些分享对于刚感染的人也有帮助,可以有些参考,也免得觉得是孤零零生病。但是,不要把这些个人经验绝对化。而如果有人对你言之凿凿,得病后症状一定如何如何,那么,这人不是骗子就是蠢货。

“特色病”满足了不同病毒株的“不同”期待

“某病毒株会造成某症状”除了满足我们对病症确定性的渴望外,也满足了我们心里不同病毒株总该不一样一些的执念

当我们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是两个不同的新冠病毒株时,注意力会自然集中到“不同”二字上,而不是想着这两个其实都是新冠病毒。于是,我们也会想具体是什么不同。说奥密克戎传播力更强,有显著免疫逃逸,这些更符合科学,对大众来说却很抽象。可你一旦说是楼下打个喷嚏,楼上就感染了,以及打不打疫苗都一样,这就非常形象,而且符合大家心里那种“不同感”——虽然在科学上不那么准确。

现在新冠病毒株演替是在奥密克戎内部进行,BQ.1取代BA.5,XBB取代BQ.1,甚至XBB.1.16和XBB.1.5是前后脚出来。这时候不脑补点症状上的差别,我们怎么说服自己这些病毒株是不同的呢?

当听说BF.7吞刀片,XBB.1.5腹泻,XBB.1.16结膜炎,这些千姿百态的症状,既吓唬住了我们,也让我们心里那“这些家伙到底有啥不同”的疑惑得到了满足。

但是,不同新冠病毒株具有特色病的遐想在科学上很容易被戳破。例如XBB.1.5与XBB.1.16,这两个病毒株在基因组上极为类似,S蛋白上仅有两个氨基酸的差异:

即便我们假设由于眼部与肠道都有ACE2受体,新冠能通过S蛋白结合这些地方的ACE2受体,从而攻击这些部位,可两个S蛋白如此类似的病毒株,可能一个专门攻击眼部,一个专门攻击肠道吗?

之前中国遇到的第一波疫情里BF.7和BA.5.2其实也非常类似,BF.7就是BA.5.2.1.7,BA.5.2的“孙子”,二者在S蛋白上只有一个氨基酸突变不同。能形成所谓的北方BF.7吞刀片,南方BA.5.2更轻微吗?

新冠的症状谱系没那么多变

实际上,即便把原始株、阿尔法、德尔塔和奥密克戎BA.1/2,这些基因组上差异较大的病毒株放在一起比较,症状谱系也是极为类似

例如,英格兰一项基于150万人的新冠症状研究,覆盖了从原始株到BA.2时期,不同病毒株流行时感染者报告的症状比例是有不同,例如咳嗽在原始株时是8.8%,BA.2时是35.1%[3]。比例差别不小,可这一症状在两个病毒株里都存在,也都不罕见。两个病毒株流行的时期,感染者出现该症状都很正常,但如果有感染者没有这一症状也很正常。

新冠最早被神话的一个症状是嗅觉味觉失灵,曾经都被当作新冠病毒与其它呼吸道感染区别的特殊症状。可实际上感冒、流感时嗅觉、味觉不好使的大有人在。疫情早期,有记者在采访Fauci时问很多人传说的嗅味觉失灵是怎么回事,Fauci当时很意外,表示这在其它呼吸道传染病里也有啊。如今包括CDC等在内均指出嗅味觉失灵是新冠、流感等都有的相似症状,只是新冠中比例可能更高[4]。

而在英格兰的研究里,嗅味觉失灵的比例,在原始株时是11.9%,阿尔法是14.5%,德尔塔是22.8%,BA.1是9.1%,BA.2是11.5%。说奥密克戎时期嗅味觉失灵的发生率大幅下降固然是对的,可是从绝对的发生比例来看,感染任何一个病毒株,出现嗅味觉失灵都不算罕见

若参考药物副作用里的常见、罕见定义,发生率在10%以上就是非常常见,1%-10%是常见,不常见是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罕见是在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之前吓得很多人买蒙脱石的腹泻,上述英格兰研究里从原始株到BA.2,发生率均在6-8%之间,一直是“常见”,可也从来没变成某个病毒株专门拉肚子。至于五一后成功上热搜的咽喉炎,该研究中报告有喉咙酸痛的感染者从13.8到48.7%不等,长居极为常见症状之列——其实在别的呼吸道感染里,例如如今仍未彻底消失的甲流里,这些症状也很常见。

而吓得很多人研究起要不要囤眼药水的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本身就是最常见的结膜炎类型。新冠引发眼部症状比例虽不算惊人,但以往研究显示结膜炎发病率也在1-6%之间[5]。

一般来说病毒性结膜炎在孩童中更为常见,加拿大之前一个基于儿童新冠急症病例的分析中也有结膜炎比例,原始株是7.6%,阿尔法是3%,德尔塔10%,奥密克戎(BA.1/2)3.9%[6]。不能算非常常见,但都可以算作常见症状——至少不罕见。

要知道,BA.1/2与原始株的差别可要远大于XBB.1.16与XBB.1.5之间或XBB与BA.1/2间的差异,XBB.1.16怎么可能突然成了专攻结膜炎?

理性看待新冠症状

得上任何一个疾病,对当事人来说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症状。因此,我们也自然会纠结新冠感染后的具体症状,是会发烧,还是会腹泻,有多严重,等等。

可是,第一,新冠的常见症状与其它呼吸道传染病是有很大交集的,我们不能说得了新冠必然会有某个症状,也没法说某个症状就是新冠。新冠的各个病毒株,更不存在所谓的特殊症状

第二,感染者的症状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再常见的症状,也有很多人根本遇不到,而即便是相对罕见的症状,当感染基数巨大时,也会有不少人碰上。

那些常见症状的列表,例如发烧、疲劳、寒颤、腹泻、嗅味觉改变等,甚至你要是愿意,还能加上结膜炎,可以作为参考。但这个参考不是按图索骥,不代表感染后必然会有这些症状。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常见症状都是能慢慢康复的,不是说哪个症状是危及生命的重症。新冠病毒不会消失,会一直存在下去,我们也很难永远不被感染。因此,更需要在通过疫苗接种等手段降低了重症风险后,能够学会理性看待感染后可能遇到,也可能不会遇到的常见症状。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参考资料

1.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

2.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34577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244-2

4.https://www.cdc.gov/flu/symptoms/flu-vs-covid19.htm

5.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70271/

6.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02161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