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点!西西弗神话 | 1.2荒谬的墙

时间:2023-01-22 12:58:57       来源:哔哩哔哩

我希望能够在哲学笔记中插入更多的感性理解,使其变得通俗有趣。但很快我发现以我浅薄的哲学功底,想把这种书讲通俗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如此),尽管《西西弗神话》很可能是一本很通俗的书。在以下笔记当中,您可能看到大量的胡言乱语(笑

我们约定一下笔记的符号体系:

(无符号)    对原著内容的直接概括。


(资料图片)

()              补充说明。

>>                对原著内容的主观理解、感性评论。

[]                  断句标志符、专有名词标志符。

符号体系若有更新,将在新的笔记文章最前部告知与呈现,无需回溯。

荒谬情感以本能冲动、潜意识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具体行为,于是我们通过实际观察确认了荒谬的存在性,并且可以通过分析的方法了解(且仅能了解)一些荒谬显像层面的性质。

荒谬情感的举例:

(1) 面对被爱者[对于爱者内心真实想法的]提问,爱者通过一种伪装的方式,但以一种真诚的姿态回答“没什么”(而实际上是“有什么”的);被爱者清晰明了这一点,却仍然感到满足。

>>这里存在着语言意义的缺位。通过语言传递信息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而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这种方式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即不传递语义信息),取代语言意义的是对爱的信仰,是从对方丧失意义的语言中获取的丧失根据的对爱的重新确证。

>>使用情感过渡的方法抹平语言意义的缺位,事实上是无意间忽视了荒谬的存在性,而后者正是作者想要揭示的。有些时候我们无意识地进行一些根本上没有意义的行为,它们就是人的荒谬性的一种显像。

(2) 偶发的对于重复的日常生活的厌倦情绪。这代表人对于生活荒谬性质的初次察觉。

>>这个事例是很好理解的,它说明重复的日常生活需要一个有意义的前提,而“烦”“厌倦”恰恰是对这种前提寻而未得的茫然感受;但作者插入性地评价说“厌倦之中有某种令人作呕的东西”,这是很有意思的,有待进一步的解读。我目前的理解是,厌倦虽然蕴含着荒谬感情发端的可能性,但常人厌倦的结果大概率如原文所列:“自杀或恢复旧态”,前者是对荒谬的消极理解,后者则是主动放弃了对荒谬的进一步追问;它们都不能导向对荒谬的超越。

(3) 对[时间对人的主宰性]的突然察觉。

人习惯于期待明天的美好可能性,这事实上是习惯于主宰时间;而人一旦意识到自身处于一条有穷的、连续的时间曲线上,就会意识到明天只是过渡自身与死亡的中介,于是肉体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开始发挥作用,人开始拒斥明天。这样,人对于明天的期待与拒斥产生张力,人生的荒谬隐藏其中。

(4) 对世界陌生性的察觉。

>>人对世界的诗性理解被世界自身的客观属性强制剥离,人突然发现自己被世界排异,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深刻感情瞬间降级为幻象,从而感到深深的遗憾。我非常喜欢此处原文的表达,贴在下面:

(5) 电话亭中打电话人舞动的手势,这动作不为电话另一头的听众所知晓,其本身是无意义的。类似于(1)。

>>虽然作者论说荒谬是一种模糊的感情,不可以被认识,但由上面的事例我们似乎可以尝试做出某种归纳:荒谬是一种意识到[某种存在,仅仅是因为其存在,即解构它自身]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产生的带有消极色彩的情感。这种归纳是否仍停留在显像的层面,姑且搁置,留待进一步讨论。

>>由以上归纳得出作者对死亡荒谬性的理解:死亡消解了生存意义,而死亡是生存的必然终点,即生存解构其自身。

以上论述阐释了荒谬情感的一些显像特性。而作者著述的立场并非以荒谬为终点,而是希望从荒谬的已知结论出发导出其对于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以下论述将阐释:在荒谬的干涉下,生活原初的幸福是否仍然成立。

理解的基础是统一,即将客观实在整合入人的概念系统当中(自然,这概念系统必定是不客观的、带有人的主观因素的)。意识渴望统一,在统一中获得精神宁静(这里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怀念])。

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必定建立在真知的基础上,而非使用某些实践或道德准则来夷平那些不可知的漏洞。而接下来作者将论述这怀念是不可能的,精神怀念的平整空间存在其内部的不自洽性,这不自洽正是由于荒谬的阻隔产生。荒谬如同墙壁一般,阻隔精神的怀念与象征幸福的真理,此即标题“荒谬之壁”。论述如下:

(1) 意识无法断定真伪。若断定一切全真(全假),违反矛盾律;若仅接受意识所断定的命题(如A)为真,其余为假,则意识所发出的断定“A为真”(记为A’)的真性同样需要被保证,从而意识需要发出新的断言“A’为真”(记为A’’),以此类推至无穷。也就是说,意识一旦想要断定一命题为真,则必然需要断定无穷多命题为真,这将导致无穷后退悖论。

判定真伪是理性基元操作,这意味着意识的目的由其存在所解构,意识的荒谬性得证。

(2) 世界(之于人的意识而言)是不可知的。理由之一见前述“荒谬情感的举例(4)”;理由之二即科学的底层实用主义逻辑(或依作者言“诗性”)。具体而言,自然科学离不开一些无条件承认的基本假设,理性只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而承认基本假设这一存在本身就消解了探明世界底层原理的可能性(而只是满足于解释现象界的一切),这在作者看来与诗无异。作者此处论述的语言我同样很喜欢,贴在下面:

>>不过,在我看来,自然科学并没有放弃还原一切(包括底层原理)的初心,基本假设只是当前历史阶段理性推导、实验方法等等技术手段的极限,每一次范式迭代都会将真理向底层再推进一步。不过,再多的推进也没有办法证明世界是可知的,而作者的论证也同样无法说明世界是不可知的(即“非理性的”)。

(3) 自我是不可知的。这里作者使用了比喻性的语言,算不上什么论证,我们姑且直接承认这一结论。

作者认为,人所拥有的知识仅仅是对于世界、自我的存在性确认,而这同样保证了思维的存在性。然而,这三者都是无法探知的,试图构建某种自洽的、全知的精神怀念已然成为空想。对于荒谬前反思的光滑平整的、“给予精神熟悉而宁馨”的(但本质上不自洽的)平面瞬间碎裂成晶莹的碎片,察觉荒谬作为唯一真理性认识的作者发现自己身处绝望的荒漠,但很快错乱的精神在这荒漠中重归冷静(因为至少荒谬是可以察觉的,精神还没有落到完全没有救命稻草可抓的地步)。

作者希望在这个已经破碎但仍真诚于理性的非理性荒漠中寻找乐观主义的出路。荒谬情感的举例(2)表明察觉荒谬者很可能走向自杀,这更多地在1.1中进行了论述;而作者希望带着这样无时无刻不带来苦痛的荒谬生活下去。援引作者的原文如下:

自被认识到的一刻起,荒谬就是一种激情,一种在所有激情中最令人心碎的激情。知道人是否能怀着他的诸种激情生活,知道人是否能接受这些激情的深刻规律——即它们在迸发出来的同时也燃烧了心灵——就是全部问题所在。

>>我曾经有过对于人生意义的质疑,并将其置于所有问题的最顶端,可以说对荒谬情感有了些许的感知。为了解决虚无主义困境,我选择了用感受的丰盈替代意义感的缺失,这本质上是重新构建了一个精神怀念的空间,它将世界本质上的不自洽性重新隐藏起来了。或许在加缪看来,这就是一种“令人作呕”的选择。很遗憾,美在我的一切价值判断中仍具有最高的优先性,这可能成为我探索哲学世界的某种障碍;不过我愿意跟随加缪的步伐看一看他的存在主义解答,也作为与过去生活的一个简单分界——不是切割,而是某种连接的尝试。我希望真诚于自己的内心,探索最严谨精深的论证,随后做出自己最满意的选择。

关键词: 主观因素 底层原理 存在主义 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