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现在是我们全球第二大市场,它不只是一个生产基地、一个巨大的市场,它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我们的创新源泉。”
(资料图)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能源管理业务首席战略官陆斌告诉第一财经,这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夯实本土实力的动力。就在1月12日,施耐德电气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在上海正式启动运营。该实验室将以全球领先的测试认证能力,全面支持并推进关键电源、储能等产品系统的全球研发战略,助力数据中心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这一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的成立,被视为施耐德电气“中国中心”建设历程中的一座新里程碑。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高深对第一财经表示,以前外资的研发都是在海外,然后拿到中国国产化,但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逐渐变成了由中国的研发中心参与部分全球研发工作,或者是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上做一些本土化,“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完全是由中国的研发团队针对全球业务需求开发新的产品,而且是在中国市场首发。因为这里的业务竞争更激烈。新产品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以后,再去全球复制,也就是说产品的管理权是在中国的”。
这一案例背后,是外商在华投资持续升级、我国吸引外资“增量提质”的缩影。2023年新年刚开始,就已有不少外商投资项目抓紧落地或正式启动。随着近期多地两会的顺利召开,2022年吸引外资的成绩单也陆续出炉。不管是案例还是数据,都说明中国仍然是外商看好的投资目的地。
吸引外资持续创新高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前9个月,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就达到1万亿元;前11个月,突破1.15万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水平;与此同时,韩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2.1%、52.6%、33.1%和26.6%。
其中,高技术产业成为吸引外资“主引擎”:2022年前11个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1%,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8.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3.5%。
正在召开的江苏省两会透露,2022年,江苏省实际使用外资达304亿美元,增长5%左右,规模继续保持中国首位。五年间,江苏累计吸引外资1270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有392家在江苏投资。
1月15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2022年上海实到外资继续创新高,达到了235亿美元,已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其中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分别达到了891家和531家。“这也充分说明上海仍然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的热土之一,仍然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江2022年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引项目”行动,新增国际航线15条,开通商务定期航线86条、商务包机29班次,预计进出口增长1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6%。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的数据,2022年前11个月,浙江省实际使用外资1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预计全年实际使用外资达190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近50%,2022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实现平稳增长。
支撑数据创新高的,是一个个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投出的“信任票”,并持续加码研发布局。
除了施耐德电气新添的一座全球最大的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同样是在12日,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苏州举行,总投资超10亿美元;太古可口可乐昆山项目签约落户昆山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一个月前,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雅诗兰黛中国创新研发中心也在上海启用,将聚焦中国消费者,开启高端美妆领域创新“加速度”。
为什么看好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庞大且持续活跃的市场、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以及逐渐增强的研发创新能力,都是吸引外资仍然看好中国的原因。伴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和放开,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持续增强,市场机遇加快释放,也进一步促成了敏锐的外资企业加快投资布局的决策和行动。
龚正在15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外商投资中国最主要的动因,一是看好市场,二是看好环境。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市场的作用很大。同时这些年上海实施了五版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即将实施6.0版改革方案,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稳定外商发展的预期和投资的信心。
“如果说上海吸引外资有‘密码’,除了广大市场的吸引力以外,这‘三化’是很重要的因素。” 龚正解释说,首先是市场化。上海遵循市场规律,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是法治化。上海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出台了全国首部外商投资地方法规《上海外商投资条例》;实施《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三是国际化。上海率先实施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还陆续出台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贸易的制度体系。
为了应对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挑战,施耐德电气近年来推行“多中心”战略,而中国是其全球“多中心”中最为重要的布局。陆斌说,中国市场的需求庞大且多样化,因此把主要的研发团队放在上海这样一个优质、开放的前沿地区,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本土市场的核心需求,也可以与国际的研发团队进行高效的互动,履行“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的使命。
陆斌举例说,在二十年前,施耐德电气推出了全球首款模块化UPS,是由国外团队研发后引进中国。但是二十年后的今天发布的新一代模块化的UPS则是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和研发,“相当于把我们中国智慧反向输出到全球,这充分印证了中国创新资源与优势正在日益提升”。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也认为,除了产业链和市场,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熟练技术工人、工程师和研发人才资源等综合优势,都促使更多外企选择在中国布局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